查看原文
其他

吹水史 ▎刘庆元:酷、欲言又止和“无休止的自转”

d-b-l 打边炉ARTDBL 2020-10-08

▲ 刘庆元近照


“吹水”在粤语里,是侃侃而谈的意思,“吹水史”借用其清谈之意。在这个小栏目里,我们会持续用十个问题,来采访一些艺术工作者,以呈现他们对艺术、社会、政治等问题的态度与看法。

之所以用十个相同的问题,并非是参照流行的普鲁斯特问卷的做法,而是我们觉得这些问题非常重要,亦具有相当的开放性,值得反复提出。同时我们看重后期对这些问卷的归纳、整理和分析。我们不希望“吹水”只是“微波荡漾”、“一吹而过”,我们的用意,是呈现一个地区、一个群体的思想切片和线索,并期待它能有更长久的价值与意义。

“吹水史”系列将每周刊出一期。


打边炉(d-b-l)之“吹水史”,回复关键词,可索取阅读


蔡涛 | 皮力 | 黄小鹏 | 赵趄 | 梁美萍

鲁明军 | 胡斌 | 徐坦 | 郭伟其 | 刘庆元




▲ 刘庆元木刻作品


d-b-l:最近在做什么项目?

刘庆元:你说的“项目”是指什么?展览就不用说了。我只能说只要是我感兴趣和值得投入时间的事,我都会做;并且用这些事情来推动自己无休止的自转,当然,拒绝也是一种美德。所以说,没有“最近”只有“一直”,我一直在做我认为和“木刻之眼”有关的事情,“木刻”在街头那就上街去,在乡间就到田里去,在工厂就到班组里去,在书店就到收银台去,在音乐节就到现场去,在学校就到课室去,在美术馆就避开开幕式到作品面前去,在你身上我就找你去。


d-b-l:哪位艺术家的作品让你觉得“有意思”?

刘庆元:“有意思”的太多了。我个人一直觉得丰子恺的作品“有意思”,有意思在于他不只是一位艺术家。我对所有“多重身份的艺术家”都感兴趣,这和“跨界”无关;举个例子,如果你的土特产生意和当代艺术评论工作做的一样好,同时还是个原教旨主义美食家和中医爱好者,最后还有一份华南植物园昆虫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工作,那就很酷了,反正我身边好多这样的人。



▲ 《如何做田野笔记》和《语境提供者》


d-b-l:手头上正在读的书是什么(电影/CD都可以)?

刘庆元:有一部电影我最近又看了一遍“格林GRIMM”; CD就多了去了,首推”Russian New Music in China”,俄罗斯三个前卫爵士老头让你欲罢不能,还有 “宇宙塑料人”和其他捷克地下摇滚,塔石音乐档案也不错;手头上看的书比较杂,我都是交错着看,此时此刻离我最近的几本是《如何做田野笔记》、《卡瓦菲斯诗集》、《语境提供者—媒体艺术含义之条件》、《匠人》。


d-b-l:有没有什么问题,让你一直在琢磨?

刘庆元:“欲言又止”,我就是对这个词汇所引发的无穷尽想象力特别感兴趣;你不觉得身边经常有人这样吗?包括这个时代,我觉得这是最接近我要思考的问题所在,我像你一样为此而操碎了心。


d-b-l:对你正在进行的工作,有什么新的认识?

刘庆元:我正在进行的好些工作都必须是和他人合作的,而且来自不同领域,我觉得合作所具备的沟通和判断能力很重要,包括向不同学科领域学习的能力;工作室不是自恋室,知识有机化,具体实践的问题意识,切片与反切片,吃着西餐脑子里想着农民革命的问题,代际沟通,在使用中学会使用……诸如此类,这都是认识中再次挖掘的认识,不一定“新”,只是碰上了。



珠三角日常,刘庆元摄影


珠三角日常,刘庆元摄影


珠三角日常,卢海峰摄影


珠三角日常,卢海峰摄影


d-b-l:你喜欢你所在的城市和社区吗,为什么?

刘庆元:我粤语讲的比你好,你觉得呢?靓仔……


d-b-l:近来印象最深的一次交谈是怎样发生的?

刘庆元:最近和人类学家,中山大学的邓启耀老师在一个历史文化遗产论坛上聊起”跨文化观察“,这是中大人类学系组织的一个工作坊,让不同学科领域的人共同参与一个研究课题,刚好这个论坛活动是我多年不见的一位朋友组织的,他默默的为此做了很多幕后工作,这让我很意外也让我印象深刻。


d-b-l:如果只推荐一个APP或订阅号,你会推荐哪个?

刘庆元:劳动日记。


d-b-l:“手机控制身体”这事儿,你怎么看?

刘庆元:我是严重的手机依赖症患者,我几乎用手机处理/安排一切事,自己都为自己发指;同时我发现使用微信沟通反而会导致沟通能力缺失,讲多错多,词不达意,按耐不住的传播;身处读图+碎片+表情符号时代,唯有克制;可能做一名专注的手艺人应该会避免这样的问题,如果你是一名疯狂的手艺人效果会更佳。


d-b-l:如果给主管意识形态的官员提一个建议,你会建议什么?

刘庆元:别搞我。



* "吹水史"系列由《打边炉》(d-b-l)和《羊城晚报》博闻周刊·艺海先锋合作推出。依照《打边炉》(d-b-l)的编辑主张,不予介绍作者与访者。转载请务必获得授权。





《打边炉》立足于它所在的地方——珠江三角洲,并重点关注艺术、建筑和城市研究领域,倡导“每天重读一篇旧文”。我们还通过艺术机构自媒体监测,观察与评论艺术中国。


联系邮箱:dabinlou@126.com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